淮海发展网-淮海经济区门户网站

传承改革基因 谱写宿城传奇

县域经济 2021-03-16 16:57宿迁市人民政府网影响

宿迁网讯(记者 汪学飞 通 讯 员 焦 蔚 李闻)2020年,宿城区高质量发展取得亮眼的成绩单:列入综合考核的28项指标有17项位列全市第一, 15项主要经济指标有13项位于全市前列,全省主城区高质量发展监测“挤”进前十。

“成绩的取得是改革创新的结果。”宿城区委书记张辉自豪地说,多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涌现出越来越多叫得响、有影响的“宿城经验”,探索出越来越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宿城模式”。

续写耿车模式新篇章

追溯宿城区的改革创新历史,“耿车模式”最具有代表性。耿车镇的两次转型见证了耿车人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变革,见证了耿车人改革创新不停步的勇气和担当。

3月10日,记者来到耿车镇采访时,看到的是一片绿色与生机:在电商产业园生产车间里,工人忙着加工、包装各种简易家具;在生态农业示范园里,花农们忙着照顾多肉植物,一盆盆造型各异的多肉植物让人眼花缭乱;网店里,主播们通过视频直播向顾客介绍产品,客服忙着接受顾客的下单;白鹿湖生态公园里春光旖旎、景色宜人;“水美刘圩”“生态大众”“田园红卫”三个省级美丽乡村环境优美。

耿车镇党委书记李威说:“从垃圾镇到淘宝镇,我们耿车人再一次涅槃重生,成功转型升级。”

今年69岁的邱永信对耿车镇的两次转型最有发言权,两次转型,他都是排头兵。据邱永信介绍,改革开放以前,耿车镇相对较为贫穷落后。穷则思变,20世纪80年代初,耿车人学习温州做法,办起了废旧塑料加工厂,形成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四个轮子一起转,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双轨并进的发展模式。“耿车模式”一度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齐名。此后30年里,“耿车模式”带富了一方群众,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巅峰时期,耿车镇内年加工废旧塑料近300万吨,有从业人员近10万人,产值达80亿元。“耿车模式”带领老百姓走上了致富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耿车模式”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严重。邱永信感慨地说:“当时家家都在废旧塑料堆里‘扒黄金’,搞得家家户户门前就是垃圾堆,乡村就是一个垃圾场,外地人来这里都说这有股‘耿车味儿’。”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从2016年开始,耿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禁止废旧塑料加工业,切换发展模式。仅用66天时间,3471户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经营户全面清理到位,59个交易货场全部取缔,61个地磅、2100户设施设备全部拆除,实现了“彻底禁、禁彻底”的目标,存续30年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行业画上了句号。

禁了废旧塑料加工业之后,耿车镇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创新思路,确定了“全国知名电商镇 绿色发展新耿车”的发展目标,从“遍地垃圾”中重生,成为一个闻名全国的电商名镇。

同时,耿车镇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先后开展美丽乡村大众村、田园乡村红卫村和水美乡村刘圩村“三村”建设,用环境治理守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换来金山银山。

圆了宿迁人的“出海梦”

2月23日,《宿迁市扶持运河宿迁港集装箱运输发展(2021-2023年)实施方案》通过市政府审议,2月24日,宿迁港中心港区规划局部调整方案获批,运河宿迁港三期码头建设如火如荼,宿迁着力打造“千里运河第一港”。

3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宿城区的运河宿迁港港口码头,看到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集装箱货车开进开出运输货物,巨大的吊车挥动铁臂从靠岸的船上装货卸货……

现场负责人何好告诉记者,最近3年,运河宿迁港港口码头的集装箱业务发展迅猛:2018年集装箱吞吐量为4.04万标箱,2019年达到7.12万标箱,2020年达到10.23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达到1500万吨,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总量位列全省内河港第二。

众所周知,在水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中,水运的运输成本最低。

过去,宿迁不靠江、不靠海,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处于尴尬的“腹地”。但是千里大运河从宿城区穿境而过,是一条宝贵的黄金水道,但是要想利用这条黄金水道,就需要一个港口。

2013年,宿迁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宿城区打造运河宿迁港。从此,宿迁人的“出海梦”有了依托。

2015年7月28日,按照“千里运河第一港”“联江通海的苏北第一港”目标定位,运河宿迁港产业园标志性工程运河宿迁港港口开工建设。历经500多天披星戴月,2016年12月,运河宿迁港二期完成了建设任务,比计划提前10个月,并投入试运营。

2018年8月28日,伴随着长鸣的轮船汽笛声,运河宿迁港港口正式开港,这也标志着宿迁人的“家门口”真正有了“出海口”,“出海梦”在这一刻实现了!

此后,运河宿迁港不断开拓集装箱航线,相继开通了宿迁至南京、太仓、连云港、南通、如皋、济宁等方向集装箱航线,航班密度平均达到40班次/周,仅2020年运河宿迁港就为宿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1.5亿元。

一束“光”照亮宿城产业升级路

它被称为最快的刀,可以轻松切割3厘米厚的钢板。

它被称为最准的尺,勘测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差距只有几米。

它被称为最亮的光,亮度是太阳的100亿倍。

它就是激光。它同计算机、半导体、原子能被称为20世纪的四大发明!它的诞生,改变了世界,促进了各方面科技的发展。

位于宿城区的宿迁激光产业园自2016年年初启动建设以来,不断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推动激光产业集聚,打造激光研发、装备制造和加工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先后引进华工激光等近70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2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

目前,园区企业主导产品涵盖激光切割、激光打码、激光熔覆、激光清洗、激光焊接、激光显示、激光3D成型、激光测距及激光配套设备等。

3月10日,记者在宿迁激光产业园采访时,看到的是华工激光、华科创智、天弘激光、环宇激光、华夏星光、先河激光、飞博激光、凯普林光电、嘉泰激光等一大批激光行业领军企业的研发中心和生产车间。

走进华工激光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为一款饮料进行激光打码。“食品、药品、化妆品、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等都会用到打码技术进行产品追溯。”车间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相比于传统的油墨打码,激光打码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标记内容永久不可擦除。

“2020年,园区实现产值20亿元,同比增长56%,纳税5000万元,同比增长27%。”宿迁激光产业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王辉告诉记者,园区以“华东光谷、智造之芯”为定位,以“百家企业、百亿产值”为目标,全力营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的营商环境,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宿城区委研究室副主任王展说:“发展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重效益’的激光产业,为宿城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据了解,目前宿迁激光产业园正处于加速发展中。总投资45.8亿元的激光智造小镇PPP项目正快速推进,投资3亿元、总面积7.2万平方米的加速器全面完工,孵化器、商业综合体等设施正在建设,小镇建成后将成为华东地区重点光电产业集聚地,显著提升宿迁激光装备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改革创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宿城区产业升级路。

淮海发展网 指导单位: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办公室
淮海经济区联络处
学术支持:淮海发展研究院
Copyright @ 2022 淮海发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09663号-2

联系QQ: 2770023341 邮箱地址:cxzg88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