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发展网-淮海经济区门户网站

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 徐州应有怎样的作为

教育人才 2020-08-25 21:00《徐州日报》吕奕达
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 徐州应有怎样的作为 
——访中国矿业大学组织与行为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导芦慧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芦慧

  ◎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见习记者 杨帆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2017年以来全国约100城先后掀起 “抢人大战”,既是抢年轻人口更是抢人才。

  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徐州该有怎样的作为?8月18日,徐州企业家圆桌会邀请来中国矿业大学组织与行为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导芦慧,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芦慧教授作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一直专注于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徐州通过这几年的招才引智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融和“方向性、功能性、精准性、层次性”为一体的立体化人才高地建设模式,呈现出“模块化、系统化、辐射化和常态化”的区域性人才高地建设格局。

  她认为,徐州在做强城市经济等“硬实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城市名片等“软实力”建设,促使“活性”城市名片成为引才的金字招牌。要从生态、文明、开放、包容、人文、幸福等方面全方位打造立体化的硬核城市名片,持续提升城市能级与品质,以全新的风貌展示徐州独有的魅力,不断强化城市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吸引和留住更优秀的人才。

  ■人才支撑

  徐州『活性』城市名片效应初显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正致力于建设成为江苏省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与特大城市。人才作为支撑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活性”资源,是实现徐州城市战略规划发展的大业根基。

  芦慧认为,近些年,徐州市招才引智工作以“全力服务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为宗旨,以“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为目标,牢牢把控“人才+平台”“人才+项目”“项目+团队”三大抓手,聚焦引进“方向、数量、质量、层次”四大着力点,强化人才“引”“选”“用”“育”和“留”五大环节,使得徐州市的人才资源配置工作“双效并举”、“活性”城市名片效应初显。比如,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合作恳谈会、面向海内外的创新创业大赛等是对人才的“引”和“选”;积极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推荐高层次人才参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是对人才的“用”;抓牢抓实省市重点人才项目、举办领军人才“爱国·奋斗”专题培训班、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是对人才的“育”;“彭城英才蓝卡行动”、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六个一”人才服务等是对人才的“留”。

  芦慧进一步分析说,徐州市招才引智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双效并举”和“活性”城市名片效应初显。《2019年人才前景趋势大数据报告》全国各城市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TOP20中,徐州排名第十八,位居江苏省第三。《2020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公布的2019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徐州排名第四十,位居江苏省第六。足以看出,徐州市“活性”城市名片效应初显,人才高地建设与城市名片建设相辅相成,初成良性循环,这就是“效果”。可以说,徐州通过这几年的招才引智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融和“方向性、功能性、精准性、层次性”为一体的立体化人才高地建设模式,呈现出“模块化、系统化、辐射化和常态化”的区域性人才高地建设格局。

  芦慧提出,要把徐州的人才资源配置放在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坐标系中来思考和谋划,而非仅仅在区域内。全球互联互通的智能时代扑面而来,以人才为载体的知识、信息、创新等资源已经打破原有的物理性边界,正以更灵活、自由的无边界形式进行转移、扩散与辐射。徐州市人才高地建设需抓住和顺应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胸襟、更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来打造全国性人才新高地。

  ■选才引才

  聚力打造产业先行高地

  芦慧分析,徐州的宜居(2018年联合国人居奖)、安全、幸福感、历史文化遗产恰好契合了年轻化人才的价值诉求,这就是得天独厚的“软”优势。后续需着力加大“软”优势的营销力度,用世界语言讲好徐州故事,充分挖掘城市内涵品质,并从管理水平、文明素质、生态内涵、城市特色等方面提高城市能级与品质。

  她认为,徐州应该聚焦现存支柱与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着力实现城市、产业与人才发展结构的全面及深度融合,以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引发新一轮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一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才和用才,努力在国家规划布局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中发挥攻坚克难作用。二是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才和用才。重点围绕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与ICT、新能源、生物医药大健康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扎实推进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精准扫描工作,开展人才结构预测工作以及徐州市本土人才盘点工作,提高引才用才的精准性。三是围绕虚拟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引才和用才。大数据、人工智能迅速兴起,随之而来的是人才工作的智能化时代。徐州市人才工作要顺应并走在时代的前沿,充分发挥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科技与服务园区平台优势,借助大数据与智能决策技术,构建省内外、海外高端人才数据库与交流合作平台,运用线上和线下双重路径引才和用才,加快“海外+本土”高端人才的集聚。

  芦慧提出,徐州应该聚力建设“校城共同体”发展模式引才用才育才。徐州的高校存量位居江苏省第三,这一点是徐州的显著优势。高校是名副其实的高层次人才聚集地,拥有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的关键保障。强化驻徐高校与徐州市始终都是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的“校城共同体”发展理念,着力推进校城互嵌顶层设计、学校学科及人才等与徐州市资源及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双向联动,将对徐州市人才高地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芦慧强调,驻徐高校的现有人才还有新引进人才,也应该能够享受同城待遇。徐州完全可以建立校城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支持驻徐高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联合申报符合条件的各项重点人才工程;建立校城联合招才引智机制,以高校发展和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为需求牵引,精准锁定目标人才,对校城双方急需人才,采取“就职高校、创业徐州”办法一事一议。强化校城人才共享机制,加大驻徐高校定期选派高水平科技人才到企业、区县挂职的频次与力度,确保做到人尽其才。

  ■反磁力吸引

  持续提升城市能级与品质

  现在各地都在出台各种各样的人才政策“抢人”,徐州该用足用好哪些政策和机遇,才能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徐州创新创业,为徐州市乃至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芦慧认为,徐州下一步要重点做好用好大环境下的“反磁力吸引”体系,通过创新规划城市与产业布局,建立“城—区(县)—镇—村”等各个分层的反磁力吸引体系,充分做好人才回流工作。

  芦慧分析,相对而言,国内外大城市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虹吸效应正逐渐减弱,相反宜居型城市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反磁力吸引”正在迅速强化,这是人才回流大环境背景下的一个机遇。城市规划学中,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被称为“磁力吸引”;而把为摆脱这种磁力吸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为“反磁力吸引体系”。反磁力吸引体系既能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又能在生活、生态等方面显示其特色与吸引力。

  芦慧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冲击下,人才流动模式开始以智力流动的形式进行无边界地转移和扩散,这为徐州市人才工作建设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大数据和人才大数据的采集挖掘为人才工作走向智能化时代提供了基础技术保障,未来徐州可充分利用这一挑战和机遇,提前布局,成为“人才工作智能化”的先行者,并将其作为后续徐州人才工作的亮点与特色。

  芦慧强调,要正视代际价值观差异下新一代创业群体价值诉求改变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新一代创业群体对创新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旺盛,而非以往所认为的高收入、高福利等。也就是说,以“高收入、高福利”吸引人才的政策优势和市场优势正在减弱,这都将成为徐州人才高地建设工作的新机遇。因此,徐州要从生态、文明、开放、包容、人文、幸福等方面全方位打造立体化的硬核城市名片,持续提升城市能级与品质,以全新的风貌展示徐州独有的魅力,不断强化城市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吸引和留住更优秀的人才。

 

淮海发展网 指导单位: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办公室
淮海经济区联络处
学术支持:淮海发展研究院
Copyright @ 2022 淮海发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09663号-2

联系QQ: 2770023341 邮箱地址:cxzg8899@163.com